Saturday, February 14, 2009

「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 老蓋仙

中國在月前對台灣及世界發表 “胡六點”. 可是不見台灣民眾有何針對六點的議論或辯解. Big Eagle 感到民眾們大多有 ”駝鳥心態”, 以為不聞不辯就可以放過這個事件的演變. 欣見南方朔撰文討論, 特轉載於此給讀者思考一番.


"不是不統,不獨. 而是既統又獨" ---- 南方朔 , "國是雜誌"187期


"胡六點"發表後,各方解讀不一,而且頗多選擇性的解讀成份,有的避重就輕,有的藉題發揮,其實"胡六點"字字皆有針對性,他的話有一大部是說給馬英九說的,由最近半年多以來,兩岸四度放話,即可清楚的看出整個話語的脈絡.


首先就馬的兩岸立場而言,他在大選前是"終極統一論",而後變為台獨選項論,最後又變為看起來最安全,其實也是最不知所云的"不統不獨論",儘管對這種大 幅度的搖擺頗有疑惑,但北京皆視為選舉語言,對此也只能姑且聽之,雙方真正的互動與揣摩,則要到馬蕭當選之後,已有兩回合四度交手.


第一次是尚未就職前蕭副總統當選人出席博鰲論壇的胡蕭會,蕭啣馬命做了十六個字的放話,最先的四個字是--"承認現實",在馬的意識形態裡兩岸分立是"現實",北京必須承認這樣的現實.


第二次則是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北京的吳胡會,胡也說了十六個字前四個字是"建立互信",這四個字看起來稀鬆平常其實卻重若萬鈞,根據作者的認知北京認為 兩岸間有兩項現實,一個是內戰延續的"歷史事實",另一個才是兩岸分立的"對立現實",必須同時承認這兩個現實兩岸才有可能互信,否則即和兩個中國,B型台獨,或稱獨台無異,胡的建立互信乃針對"承認現實"而發,胡對馬的疑慮已初步顯露.


雙方經過第一回合的你來我往的話題交手,彼此的差異業已具現,當然也應相互調適而磨合,但情況顯然並非如此,於是有了第二回合的另外兩次話語交手,


第三次是陳雲林抵台,馬在接見雙方代表時,也說了十六個字,前八個字是"承認現實,互不否認".這意謂著他對胡的"建立互信"無意理會和回應,於是有了"胡六點"的出現.


根據作者的所知,其實在那個其實並不算"馬陳會""馬陳會後,北京已對"承認現實互不否認"做了理解並定性:同時對馬不斷的在國際空間及飛彈問題上表態 做了分析,因而決定必須做出更清楚的敘述,不再玩那個高來高去的十六字語言遊戲,胡六點的第一點的第一個句子--"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其實就 已經把"建立互信"做了演繹,而在第五點國際空間問題上,則明言要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這已可以說北京對馬的疑慮已正式表示出來了.


因此,胡六點在具體問題如"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兩岸文化交流協議","和平協議","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等方面都做出了正面的承諾,也首次對台獨做出呼籲,而除此之外,其他部份幾乎皆針對馬而發.


據作者所知,北京之所以會在馬就職超過半年後做出這樣的決定,乃是在這段期間北京觀察馬的政治風格及其話語邏輯,認為他其實充滿了兩面性,而他的兩岸日程表也都主要是基於內部,特別是選舉的考量,因而缺乏實際性,而可能更嚴重的,乃是馬並無領導台灣共識的能力和意願,只在"終極統一論""台獨選項論"被 兩端所批後,找了最安全的"不統不獨論".遇到重大問題時即以尊重各類民意做自己不領導的藉口,胡六點許多政治性的發言要點,可以說是針對馬的閃躲而發, 只是話講的委婉而已.


胡六點已確定是馬任期內北京對台的政策基本框架,由這個架構及其預留的曖昧彈性空間,其實已顯示出馬那種不統不獨論大致已到了難以為繼內外無法再討好的地 步,而盱衡兩岸的兩個現實,"既統又獨論"或許才有真正的交集,兩岸經過兩回合四次話語交手,球已被踢到馬這邊,這將是關鍵球,語言遊戲將不足以應付,我們等著看馬會怎麼踢回去.

1 comment:

Big Eagle said...

Big Eagle 為了使大家多了解"胡六點"的真締,再列一篇討論文給大家參考"

解讀“胡六點”對台的深層意涵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除夕發表對台六點講話,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布30週年,總結以落實兩岸大三通與人員頻密往來之豐碩成果,並且植基自520台灣二度政黨輪替以來兩岸關係出現快速且良性發展的新情勢,與時俱進且前瞻性地提出內容涵蓋一中原則、經濟合作、中華文化、政黨交流、涉外事務、和平協議等主張,已成為中共今後對台政策的最高指導綱領。

  由於“胡六點”延續“鄧六條”與“江八點”之兩岸和平互動精神,並且立足05年先後提出的“舊胡四點”與“新胡四點”所宣示的“反獨”與“盼建兩岸和平穩定架構”的基礎進一步衍申,尤其針對馬英九就職演說有關台海和解外交休兵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做出具體回應,無怪乎島內各界大多頗表肯定,咸認體現大陸對台“新思維與務實作風”的善意。筆者詳讀“胡六點”全文,認為其在原則立場上維持不變,惟在訴求與做法上卻更體現彈性靈活與圓融的特色,可謂剛柔並濟,因此在解讀上不宜預設立場、以偏概全,以免失真誤判而錯失開創兩岸未來雙贏新局的契機。職是之故,“胡六點”的深層意涵可包含如下三點:

  首先是堅守“一個中國”原則,惟在對台之運用上體現更多務實兼容並蓄的善意,等同鋪陳了“一中各表”的實質內涵:胡錦濤在第一點講話中開宗明義提出“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作為加速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首要基礎,而且在五千多字的演講稿中反覆多次強調“一個中國”,顯見其對內部訴求堅持“ 一中”不容悖離與質疑之決心。然而由於胡錦濤相當重視與珍惜近半年多以來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新契機,故而一方面拋出“大陸和台灣尚未統一,是中國內戰遺留 並延續的政治對立”之罕見提法,另方面首度提及“兩岸可就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之倡議,已觸及兩岸定位論之對話與協商,因此若 不植基於兩岸“創造性模糊”之“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兩岸相關之對話與協商實在很難展開,中共領導人應心知肚明。正因如此,“胡六點”為兩岸開展政治對 話協商齊一定調而多次強調的“一個中國”,其實在對台運用的實質意涵上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謀而合,台灣部分人士不宜誤解其善意而錯估情勢。

  其次是,有意在逐漸落實兩岸大三通與經貿金融交流合作之際,把握契機、提前為兩岸協商包括政治性議題在內的全方位談判時代的來臨預做準備:第 一、二次及未來的第三次“陳江會”基本上應該大致落實兩岸大三通與經貿金融方面的成果,惟由於台灣主政當局已把5月間入世衛大會(WHA)成為觀察員,視為馬英九倡議“外交休兵”檢測大陸對台善意之首要試金石,復以台灣爾後將陸續推出申請加入聯合國專門機構的提案,兩岸開展包括台灣的國際參與等議題的政治性談判,不僅無可迴避甚至有提前面對的趨勢,因此胡錦濤為了履行05年第一次“胡連會”“五項願景”中對台灣參與世衛之承諾,特別在此次針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提到兩岸可以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透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準此以觀,“胡六點”調整兩岸協商“先經濟、 後政治”“由易入難”的順位,改為“政經同步”的談判次序,可謂既適時又務實。尤其胡錦濤為了回應馬英九的台海和解休兵及兩岸和平發展,倡議兩岸政治性談判除可展開政治關係的協商,亦可針對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儘速預作準備,堪稱勾勒出相當有善意且可行的兩岸可長可久的和平發展路線圖。

  復次,“胡六點”對台灣主政當局及在野勢力分別釋出善意,不僅願簽訂馬英九所提之“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進而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銜接的可行途徑,將可望降低甚至消弭台灣經貿逐漸被邊緣化的困境;此外,胡錦濤也肯定台灣文化的豐富內涵及認定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並首度呼籲民進黨改變台獨立場,則與它開展政黨交流正面可期,可謂善意盡出。

  總之,“胡六點”在堅守原則之餘,以務實理性彈性圓融之訴求,開展今後的對台政策,其具體做法不僅體現新思維,更是善意十足,各界解讀必須鞭闢入裏,不宜失真。(作者潘錫堂為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