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3, 2006

共識及各表

Big Eagle 為了整理一中各表以及九二共識的爭論, 在此把最新的辯解紀錄於下;

以下是記者再扁馬會談後的記載:

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昨天(: 2006/4/03)強調,九二共識確實存在,正是因為九二共識存在,所以才有九三年的辜汪會談及四項協議;「民進黨可以不贊成九二共識的內容,但不能否認歷史上有九二共識存在。」

馬英九表示,九二年他是陸委會副主委,九二共識形成於雙方函電往返,兩岸均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後來便各自以口頭表述。

民進黨要求前陸委會主委蘇起為創造「九二共識」一詞道歉,蘇起強調,「九二共識」只是統合各方意見的「新瓶」,裡面裝的是擱置兩岸歧見展開對談的「舊酒」,陳水扁如今要打破新瓶倒掉舊酒,無非是要掩飾兩岸無法復談的真正原因。

蘇起表示,前總統李登輝指「九二共識」一詞是他創造的,這點他不否認,但創造此一名詞的緣由,是因為兩岸在一九九二年達成「一中各表」的共識,因此有一九 九三年的「辜汪會談」以及其後多次事務性協商,乃至於有一九九八年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赴大陸見前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這一連串兩岸交流也開啟了兩岸關係 的新頁。

蘇起說,但是到了二○○○年,民進黨開始反對「一中」,中共也對「各表」有疑慮,為了求取各方立場的最大公約數,他因此創造了「九二共識」一詞作為「新 瓶」,以涵蓋「一中各表」的「舊酒」,在二○○○年四月提出,當年十一月中共決定接受,美國則在二○○四年四月,首度在其官方聲明中正式援用「九二共識」 一詞,並給予正面評價。

蘇起說,陳水扁做這麼大的動作,就他了解,因為扁政府承受了美方要求復談的壓力,但陳水扁不肯復談,乾脆徹底否認有「九二共識」,實際就他所知,美方在二○○四年四月陳水扁第二任當選後、就職前,即強烈要求扁政府第二任任內必須與大陸復談。

馬英九也說,國民黨從來沒有把台獨當成選項,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但台灣有部分人支持台灣獨立的想法,國民黨不能剝奪他們的權利,這些主張都受憲法言論自由所保障。

2 comments:

Big Eagle said...

THere are more ............

國民黨立委蘇起則抨擊陳水扁總統故意「裝傻」,兩千年政權移交前,約四月份左右,陳總統和呂副總統、前行政院長張俊雄、現任國防部副部長柯承亨等人,前往陸委會聽取簡報。他清楚拿出九二共識相關文件向陳總統說明,「怎麼說蒙蔽?有無一中各表,他心裡比誰都清楚。」

蘇起解釋,與中共達成「一中各表」是一種「互不否認的默契」,陳水扁吃定胡錦濤不會公開表態。但他質疑,若沒有九二共識,哪來辜汪會談?蘇起強調,九二共識雖然沒有單一文件,但有雙方往來的文件佐證。

但據瞭解,泛藍某重量級人士,曾經在三、四年前拜訪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辜老強調並無「九二共識」的名詞,有的話也是在他和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心中的默契。直到辜老過世前,該人士再度前往探望,辜老還是說沒有「九二共識」。

據說,辜振甫過去以「一中各表」的內涵向前總統李登輝報告時,李登輝「勉強接受」。之後才有海基會傳真到海協會,但沒有後續。

蘇起表示,他承認九二共識是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所創造的名詞,但「一中各表」的內涵,「辜老並沒有否認,我統計前後約十年間,辜老用了不下一百次。」

Big Eagle said...

誰的現狀?誰的共識?

張登及

年來陳總統宣示「積極管理」與籌畫新憲,美國以違反「現狀」相繩,政府於是努力澄清北京才是「現狀」破壞者,卻弔詭地突出中國似乎是「現狀」中的責任承擔者現象。現在在野黨重要領導人出訪大陸,朝野又掀起了到底「九二共識」是否曾經存在的爭論。台灣內部本來就高度政治化、社會分歧甚深,現在又被這些缺乏實質內容的名詞搞得昏頭轉向,不但國家利益沒有得到維護,反而更加虛耗社會成本,喪失戰略主動性,令人憂心。

「現狀」在國際戰略研究上只有兩個正當的身分,一個是霸權主宰的自稱,或是區域霸權,或是全球霸權。另一個則是霸權扈從、搭車者。霸權莫不想自我鞏固,朝向帝國體系前進,以阻卻一切霸權挑戰者,所以它的「現狀」其實是指朝向更有利稱霸的狀況。美蘇都曾在核武裁軍上大談現狀,暗地裡則總想在一切領域、一切角落佔便宜,道理如此。而頭腦清楚、主體明確的霸權扈從與搭車者談「現狀」,總是指有利於我方同盟的趨勢,以及自身擺脫扈從,成為更加獨立而強大行動者的機會。甘心扈從的附庸國或盲目躁動的搗亂者則根本不是國際體系的有意義成員。

所以「現狀」如果有其意義,也是指一種動態的均勢,而不是一灘死水。誰的觀察角度都有不同的現狀詮釋,是完全正當的。

美中雙方常常大談「現狀」與挑戰者,然而彼此對「我之現狀」為何,我在哪裡合作妥協,哪裡寸土必爭卻心知肚明,核心利益優先順序非常清楚,從沒有一毛不拔或一瀉千里的窘況。對比之下,我方雖擅長運用民主價值與現狀維持的各種詞彙,卻缺乏說服力(內部消費之外)而無法討好。有時像是天真的靜態現狀支持者,有時又像是不顧盟友的現狀爆破者,茫茫然成為別人「現狀」大帽的壓制對象,流失籌碼與機會而不自知。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共識」一詞,其危害不少於「現狀」。國內朝野崇拜「共識」,幾乎到了忘記民主國家與多元社會可以政黨輪替、國際協商常常人事全非的地步。為了確定有無「共識」以鎖定對方或避免被鎖定,從翻箱倒櫃到翻臉翻書,結果不但不能達到目的,反而變得既無共識,又無信用。

其實不同的角度和時空下,國內或國際政治集團者間,可能有關於當時「現狀」的類似認識,其本質就是指利益的動態重疊。蔣毛兩家自重慶會談後,再無一字書面「共識」,對「一中」可否說毫無「共識」?李登輝、連戰、賈慶林、汪道涵、辜振甫、謝長廷、唐樹備在不同時期講過很多不同的話,如果存在不同程度的交集,其「共識」就是當時彼此利益的「共同認識」。

用北京的外交辭令相解,就是當時各方的求同存異,如同上海公報中的對差異的認識而已。時空條件與政權民意改變,「共識」甚至條約都可以修改揚棄,並無靜態、永恆的「共識」可言。個別政府間曾有長期或短期的「共識」,也不表示「共識」一定是有代表性、持續性的。相反,「共識」與「現狀」都是策略和條件,條件存在則堅如金石,條件改變則與時俱變,如此而已。

台灣作為國際體系較小的行對者,對大國的指手畫腳動輒得咎,內部的社會認同又高度分歧,軍經實力原本不小,在國際社會卻顯得疏離無關,情有可原。但是一些小國像是以色列、北歐國家、西歐低地國以及新馬等等,社會分歧與外部威脅有的不比台灣少,卻能擁有遠比實力膨脹的國際影響,一個關鍵正在於彼等勇於面對並推銷有利於己的「現狀」,勇於創造條件來接受或取銷「共識」。以色列面對阿拉伯世界,芬蘭面對蘇聯,愛爾蘭面對英國,新加坡面對馬來世界,馬來西亞面對美國皆然。

基於相同的道理,這世界的「現狀」不會就容不下台灣,台灣也不需要害怕布胡的任何「共識」。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博士,英國雪菲爾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From ChinaTimes Editor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