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09, 2007

族群鬥爭, 省籍矛盾的選舉

以下是對目前台灣選情的綜合報導:

* 2008年的選情是 : 族群鬥爭省籍矛盾 *

  民主政治裡選舉的常規是什麼?是公平競爭,執政黨可以利用政府的資源,是不爭的事實,但民進黨卻經常濫用政府的資源,結果經常以輕微票數勝出。由過去的選舉看來民進黨會已經比以前的果民黨手段多得多,如利用悲情牌、“統獨”牌、族群牌、抹黑牌、危機牌,亦有以前國民黨的老套: 買票、換票之劣行。

  投票的常理是什麼?是看政績,選人才,民進黨執政四年,台灣的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社會更不穩定,結果陳水扁還是因兩顆子彈連任;再執政多四年,社會更不穩定,台灣的自殺率是亞洲最高的,經濟更不妥,經濟丑聞頻頻出現,力霸事件便是一例;政治丑聞更厲害,陳水扁居然是主角。但民進黨的支持者卻未減少。說人才,論學歷,馬英九是看好一些;論施政能力,台北的成績,遠遠在高雄之上。但目前選民要選的,竟然是一位十足的台灣本省人,有十足的反國民黨意識。

  決定台灣選情的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是統“獨”之爭。支持“獨”派的占不到半數,但擁護統的卻占不到多數,甚至是較少數,因此嚴格來說,是 “獨”派與非“獨”之爭。就此台灣的陸委會以至各大報都不斷做過民意調查,“獨”派在台灣只占一成半左右,但統派卻遠遠低於這個比率,此外有兩成左右應是隱性的 “獨”派支持者,對中國大陸有相當的抗拒性,因此扣除極端的“獨”派、隱性的“獨”派與良性的統派以后,非“獨”分子,應略占過半數,馬英九明年能險勝的機會全在這群人。

  在今年八月中,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乃德發表一份調查報告,很有最新的指標性作用,顯示台灣民族認同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外省人與本省人對民族認同,雖有差異卻有共識,就是台灣的未來,要由台灣人決定,這無疑是陳水扁“去中國化”多年的結果。在過去十年中,民族認同基本上是處於“停止成長”的狀態,所以支持統一的人數並沒有增加。調查指出,假若沒有戰爭,有六成三人支持“台灣獨立”;假若大陸民主化,只有近五成人願意統一。顯示台灣的民族認同,仍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吳氏表示,外省人有強烈的中國情結,但也慢慢接受“台灣獨立”。吳氏又指出,大致上本省人接受“台灣獨立”,五成本省人肯定外省人不愛台灣,不認定他們是同胞。

  文章說,這就延伸到第二個問題:省籍之分。在台灣,外省人只有一成半,相當部分是住在台北市;本省人占八成多,其中一成多是客家人,主要住在台北以南的桃園、苗粟、新竹等地,這里面有七成左右是本省人中的閩南人,他們大多數支持民進黨。外省人與客家人基本上是支持國民黨的,原因是外省人受到閩南人的排擠,而客家人又受到閩南人的迫害。這亦解釋到民進黨為何在歷次的選舉中,均挑起族群斗爭、省籍矛盾。

  這亦牽涉到第三個問題:中間之界。所謂中間,是指為數略過半數、非統非 “獨”,非國民黨亦非民進黨的中性或中立的中間選民。假若這條界線略向民進黨傾斜,民進黨便勝出;但假若國民黨想勝出,這條界線,就需要向國民黨大幅傾斜,因為外省人中亦有“台獨”分子。有小部分外省人為了要隱藏自己的身份,或爭取本省人的好感,有時會表現過度激情,如廖中山等外獨會會員。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