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lcome to the Democratic Taiwan Blog. This site is setup by Wylie Lee to provide an open discussion on various subjects related to the social-political topics. We particularly welcome people to use this site to log their discussions when certain important issue occurs in Taiwan. So please post your opinions, comments and keep blogging.
面對台灣大選引發的藍綠政治亂象,前中選會主委黃石城廿三日痛心地表示,台灣的民主是騙人的,不過是透過選舉手段遂行政治黑箱作業罷了。
他強調,人民選執政黨是要來替人民解決問題,不是來解釋問題,「國家治理不好,拿稅金的人當然要負責!」
黃石城說,台灣現在面臨價值混亂虛無的危機,國家搞得一團糟,執政的人卻老是將責任推給在野黨阻撓、不配合。
他指出,「但稅金是你收的、錢是你用的、資源是你在分配,責任當然要你負,問題當然要你解決,這道理天公地道。」
他更特別痛批最近頻頻搶攻媒體版面的新聞局長謝志偉,「每天像在作秀表演,沒有一點樣子,你知不知道你是公務員,領人民的薪水?」、「這種人當官,跟請動物園的猴子來表演當官有什麼不一樣?實在很悲哀。」
對藍營黃石城也不假詞色,他認為,國民黨的改革能量似乎在辛亥革命後就消耗殆盡,現在已經完全沒有改革的戰鬥力,對執政黨的無能竟完全束手無策,完全崩潰,讓人也難有期待。
他強調,台灣現在的民主選舉根本是不斷的黑箱運作、是幌子,說穿了都是騙人的,這算哪門子的深化民主?台灣人民不斷被藍綠陣營綁架,藍營過去執政搞藍色專制,綠營上台後同樣搞綠營專制,被綁架的永遠是台灣人民。
執政黨亂搞,在野黨也似乎完全束手無策,「每天都只想等官做,好像隨便就會當選一樣,你比執政黨的表現好在哪裡?要拿出能力來,不是比爛、噴口水,不然選民為什麼要選擇你?」
黃石城直言抨擊,現在檯面上的所謂「第三勢力」政治人物,包括前行政院長唐飛,或第三社會黨、農民黨,不是曾在綠營、就是在藍營失勢,沒有一點說服力,他不認為能成什麼氣候。
但是,黃石城認為,台灣真正的中道力量還是應該出面,制衡藍綠兩黨在政壇形成的霸權,對台灣人民才是有利。
陳長文(台灣台北 法學教授)
看到前司法院長翁岳生卸任時對政治干預司法的談話,筆者只覺得更加感慨!印度哲學家詩人泰戈爾曾說:「若不準備說出完全的真理,那麼把真話說出來是很容易的。」這種「說一半的真理」,容筆者不客氣的批評,就是法律人最不該、也最不能容忍的鄉愿。
當陳水扁總統痛批高雄地方法院對陳菊市長的當選無效判決時,人們看不到翁院長的駁斥;當陳總統在媒體指控司法人員有七、八成偏藍時,也看不到翁院長站出來捍衛司法的尊嚴;當新聞局長公開質疑司法的公正性,要求司法官公布黨籍時,還是看不到翁院長有一語之怒!
在當言之時不言,在該怒之時不怒,這已引起許多批評。而翁院長一直拖到卸任前的最後一秒,才終於表達他對政治干預司法的「椎心之痛」。
翁院長說「有些人」為達政治目的,常不擇手段踐踏司法;「有些部門」也不知節制,逾越分際,使司法威信一再受到傷害。但翁院長卻不說是「那些人」、「那些部 門」在「那些事」上踐踏司法,逾越分際?沒有特定的對象,也沒有特定的事件。即便到了最後一刻,翁院長仍用不清不楚的曖昧說法,來表達他那不痛不癢的「無 威之怒」。
如果,這種只說一半的真理,這種模稜兩可的憤怒已是翁院長的極限,那麼,筆者寧可翁院長什麼都別說。就像日前報載,最高法院院長楊仁壽說他目睹翁院長曾經拒絕一位「有相當權力的人」為個案關說,還和對方怒目相視。但媒體問他是誰時,楊院長卻不答。
或許楊院長想表達的是翁院長的風骨,但很抱歉,這個故事中,筆者看到的卻只是鄉愿與對關說的默許。「怒目而視」的拒絕是不夠的,翁院長和楊院長應該把那個人的姓名及惡行公昭於世,這才是最高司法首長應有的表態。
如果翁院長和楊院長有膽識把這些弄權者姓名公開,試問還有誰敢向司法人員關說呢?甚至反過來說,是否正因為司法首長這種求顧「人情圓融」的鄉愿,所以才會有人膽敢向司法院長以「拍桌子」方式關說。
對職守正義,捍衛公理的法律人來說,「鄉愿」是最不能容忍的罪惡。然而,何其諷刺與不幸的,觀諸現在台灣掌握權力與職位的法律人,鄉愿竟往往是這些人共同的特質。
翁岳生先生是筆者尊敬的學長,但是翁院長卻是讓筆者失望的司法首長。對法律人這項專業來說,還有比司法院長更崇高的職位嗎?但翁院長在這個職位上,又做出了什麼樣的典範呢?
令筆者遺憾的是,翁岳生院長已錯過了一個擔當典範的歷史機會,現在這個歷史機會又到了新任司法院長賴英照先生的手上,筆者衷心期待賴院長能為法律人立下一個不鄉愿的典範。
綠營力推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陳水扁於十八日宴請臺灣加入聯合國大聯盟發起人等多位獨派大老﹐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前民進黨主席游錫堃也到場﹐與會人士對臺灣入聯議題廣泛交換意見。
據轉述﹐與會人士認為應強化臺灣入聯論述﹐並加強攻擊國民黨「返聯」案的火力﹐因為這是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的致命傷﹐應該多加宣傳「返聯」的不可行。陳總統認為推入聯對臺灣是正面的﹐謝長廷也表示臺灣入聯議題對選舉有幫助。
今天出席的還包括臺灣獨立聯盟主席黃昭堂﹑長老教會牧師高俊明﹑羅榮光﹑臺灣社社長吳樹民﹑民進黨仲裁委員會主委陳繼盛﹑凱達格蘭基金會董事長李鴻禧﹑前總統府資政吳澧培﹑總統府秘書長葉菊蘭等人。
「國際透明組織」針對全球「司法敗壞」現象提出調查報告。在六十二國近六萬名受訪者的問答中,台灣民眾認為本國「司法敗壞」的比率高達百分之六十五 左右,把台灣的司法敗壞程度打落到全球最差的三分之一以下,排名約在委內瑞拉、俄羅斯和摩洛哥、塞內加爾之間。台灣原已躋身新興發展國家,但在司法形象的 指標上,卻遽然蒙上了非常落後的形象。
「國際透明組織」是以揭露貪汙腐敗為宗旨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年年發表全球貪腐調查報告,可謂受到四方矚目,甚至成為國際投資流向和風險評估的重要參考依 據。最近發表的二○○七年整體性貪腐報告,在一百八十個國家當中,丹麥、芬蘭、紐西蘭並列為最清廉,台灣則排名第三十四。但今年還另出了這份專門針對「司 法敗壞」項目所作的調查,結果台灣的表現是如此難堪。
「腐敗所至,正義蒙塵,也使受害者的人權受損」,這是國際透明組織二○○七年貪腐調查報告所提出的關鍵結論。針對「司法敗壞」項目,國際透明組織特別強調 「政治力干預」和「賄賂」兩項因素。「賄賂」者,多和司法人員的個別操守有關;司法敗壞程度較高的國家裡,很多民眾甚且認為必須送紅包才能使自己獲得較為 「公正」的判決。此一可悲的經驗,台灣民眾過去亦有所聽聞,但近年來對司法風紀的感受或已略見改善。
比較起來,對司法形象殺傷力更強的當然是「政治力干預」,因為此一結構性因素往往令司法人員無法逃避、無可抵擋。國際透明組織對於政治力干預司法、致使司 法不公的種種分析,讀起來令人感受如同「翻開台灣司法史」。例如報告裡提到,政治力干預的手段包括對司法人員的任命和職務調動;這令人回想起僅僅半年前發 生的檢察首長大調動,一度引發軒然大波,多人拒接新職,也逼得法務部不得不重開檢審會。又例如壓力迫使司法程序有利特定政治個體,而偏離「依法判決」;這 亦令人聯想起此間各宗特別費案所出現的檢察體系雙重標準,以及國務機要費案中法官挺身呼籲「總統不應介入審判程序」的景象。
國際透明組織的司法敗壞報告裡另有一值得省思的結論:司法敗壞除了毀損正義、踐踏人權等後果之外,還有一負面效應,即影響經濟成長。因投資人對於私人契約 能否受到保障、民間糾紛能否獲得公正仲裁,都具有敏感的判斷力,也唯有公正法治的環境能使貿易、投資、金融市場的遊戲規則獲得保障。台灣近年來的投資環境 如何,業界自有公評;不但外人投資者如美僑商會、歐僑商會一再提出諍言,最新的調查顯示今年台灣新設公司家數尚低於倒閉的公司數字,這些不但是經濟景氣警 訊,更是投資信心不足的指標。
天下的司法並非都是一般黑,唯台灣司法品質形象落入全世界倒數的三分之一以下,能不令人心寒?退休的翁院長稱「椎心泣血」,非過甚之辭,但作為全國司法人 員大家長期間,從沒表現出猶如台北地院庭長怒稱「總統不應介入審判程序」那番對政治干預司法感到忍無可忍的態度,實在令人遺憾。台灣的司法敗壞程度與落後 國家並列,司法人員也要為承受「椎心泣血」之痛而負起責任。
[轉載自台灣]
美國之音張佩芝報導/美國華盛頓一家著名智囊機構的專家於星期一 (2007/10/08) 在美國國會大樓舉辦的討論會上表示 : 臺灣民進黨的挑舋行為加上在野黨國民黨不負責任的國防政策是一個極為危險的組合﹐這種組合大大增加了台海發生沖突的可能。
*卡彭特﹕美中臺對臺海現狀解讀不同*
美國著名智囊機構卡托研究所國防及外交政策研究部副主任泰德.卡彭特以及外交政策分析師賈斯廷.洛根最近聯合發表專文﹐表示對目前臺海局勢的擔懮。
卡彭特星期二在國會辦公大樓舉辦的一場研討會上表示﹐美中臺三方都表示至少在短期及中期內將致力于維護臺海現狀﹐但是究竟什麼是現狀﹐三方卻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他說﹐對臺北來說﹐現狀是臺灣實際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臺灣到現在仍然有20多個邦交國﹐臺灣擁有所有國家具有的特征﹐因此現狀是繼續保持這個情況﹐並朝擴大國際地位的方向努力﹐但是華盛頓對現狀的定義卻完全不同。
卡彭特說﹕“ 對華盛頓來說﹐這也是大部分人對現狀的定義﹐那就是目前的情勢繼續無止境地繼續下去﹐意思就是說﹐臺灣在國際事務上的模糊地位應該繼續下去﹐ 臺灣實際上是一個國家﹐但是並沒有受到大部分國家的承認﹐現狀的意思也就是臺灣不做出挑舋行為﹐不尋求更大的國際承認。”
卡彭特表示﹐對北京來說﹐現狀的意思是一中政策﹐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北京只是尚未在臺灣建立管轄權﹐所以臺灣進行任何加大國際承認空間的行為都是破壞現狀。
*卡彭特﹕臺海局勢兩個危險*
卡彭特表示﹐目前臺海局勢有兩個危險﹐短期危險是﹐臺灣政府太過于積極推動獨立﹐長期危險是﹐就算臺灣政府保持謹慎態度避免挑舋北京﹐經濟上和軍事上正在穩步興起的北京當局可能到了一定時間會無法忍受目前的情況持續下去。
卡彭特說﹐有兩種可能性臺海不會在未來發生沖突﹐一是北京政府變得完全民主﹐而且領導人還願意接受讓臺灣人民自我決定前途﹐並願意接受自我決定的結果﹐但 是卡彭特認為﹐這樣的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另外一個可能就是當中國變得更加民主之後﹐臺灣人民的態度可能會越來越傾向統一﹐但是依照目前局勢看來﹐這 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也相當低。
卡彭特表示﹐目前民進黨和臺聯對統一本來就沒有興趣﹐就算中國實施民主﹐他們仍然沒有興趣和中國統一﹐而根據近來臺灣的民意調查﹐也沒有看到臺灣民眾越來越希望和中國統一的傾向﹐反而是朝反方向發展。
*卡彭特﹕臺灣有一個最糟糕的情況*
卡彭特說﹐目前臺灣卻有一個最糟糕的情況。臺灣民進黨政府在獨立問題和其他問題上不斷企圖碰觸北京底線﹐另外一方面由國民黨控制的立法院則施行不負責任的 國防政策﹐一直不願意增加在國防設備上的投資。他說﹐這種組合導致在臺灣的兩岸政策日趨具有挑舋性的同時軍力卻越來越弱。卡彭特說﹐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組 合。
*洛根﹕美國向臺灣傳遞模糊的信息*
卡托研究所外交政策分析師洛根表示﹐在緊張的臺海局勢下﹐國防安全議題之所以成為國內政治皮球﹐其中與美國對臺海的含糊政策有關。
洛根說﹕“唯一一個結論就是﹐在臺海發生沖突時美國究竟是否會派遣軍隊協防臺灣一直含糊不清。明顯的﹐這樣的情況要歸咎于美國。過去幾年來﹐關于這個問題﹐美國向臺灣傳遞了含糊不清﹑甚至前後矛盾的信息。”
洛根表示﹐美國的信息雖然含糊不清﹐但是﹐臺灣有很多人卻相信﹐如果臺海發生沖突﹐美國一定會派遣軍隊協防臺灣﹐使臺灣認為美國是其最終的保護者﹐最後臺灣政治領導人就創造出這個最危險的組合政策。
*專家﹕臺灣應加強自我防衛能力*
卡彭特對臺灣應該採取的政策提出了建議。他說﹕“我認為﹐對臺灣來說﹐最好的政策就是把是否和中國統一的決定盡量往後推遲﹐但是﹐要這麼做﹐臺灣必需在軍 力上施行一個豪豬策略﹐意思是臺灣必需發展並維持一個強有力的軍事力量﹐讓任何想以武力統一的北京領導人付出重大代價。”
卡托研究所分析師洛根表示﹐美國必需清楚向臺灣表示﹐一旦臺海發生沖突﹐美國將不會武裝介入沖突﹐在這同時﹐美國也應依照臺灣關系法繼續向臺灣銷售國防設備﹐讓臺灣取得自我防衛的能力。
Big Eagle 註: 此報導是由“多維新聞網”轉貼.
以下是對目前台灣選情的綜合報導:
* 2008年的選情是 : 族群鬥爭,省籍矛盾 *
民主政治裡選舉的常規是什麼?是公平競爭,執政黨可以利用政府的資源,是不爭的事實,但民進黨卻經常濫用政府的資源,結果經常以輕微票數勝出。由過去的選舉看來民進黨會已經比以前的果民黨手段多得多,如利用悲情牌、“統獨”牌、族群牌、抹黑牌、危機牌,亦有以前國民黨的老套: 買票、換票之劣行。
投票的常理是什麼?是看政績,選人才,民進黨執政四年,台灣的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社會更不穩定,結果陳水扁還是因兩顆子彈連任;再執政多四年,社會更不穩定,台灣的自殺率是亞洲最高的,經濟更不妥,經濟丑聞頻頻出現,力霸事件便是一例;政治丑聞更厲害,陳水扁居然是主角。但民進黨的支持者卻未減少。說人才,論學歷,馬英九是看好一些;論施政能力,台北的成績,遠遠在高雄之上。但目前選民要選的,竟然是一位十足的台灣本省人,有十足的反國民黨意識。
決定台灣選情的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是統“獨”之爭。支持“獨”派的占不到半數,但擁護統的卻占不到多數,甚至是較少數,因此嚴格來說,是 “獨”派與非“獨”之爭。就此台灣的陸委會以至各大報都不斷做過民意調查,“獨”派在台灣只占一成半左右,但統派卻遠遠低於這個比率,此外有兩成左右應是隱性的 “獨”派支持者,對中國大陸有相當的抗拒性,因此扣除極端的“獨”派、隱性的“獨”派與良性的統派以后,非“獨”分子,應略占過半數,馬英九明年能險勝的機會全在這群人。
在今年八月中,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乃德發表一份調查報告,很有最新的指標性作用,顯示台灣民族認同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外省人與本省人對民族認同,雖有差異卻有共識,就是台灣的未來,要由台灣人決定,這無疑是陳水扁“去中國化”多年的結果。在過去十年中,民族認同基本上是處於“停止成長”的狀態,所以支持統一的人數並沒有增加。調查指出,假若沒有戰爭,有六成三人支持“台灣獨立”;假若大陸民主化,只有近五成人願意統一。顯示台灣的民族認同,仍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吳氏表示,外省人有強烈的中國情結,但也慢慢接受“台灣獨立”。吳氏又指出,大致上本省人接受“台灣獨立”,五成本省人肯定外省人不愛台灣,不認定他們是同胞。
文章說,這就延伸到第二個問題:省籍之分。在台灣,外省人只有一成半,相當部分是住在台北市;本省人占八成多,其中一成多是客家人,主要住在台北以南的桃園、苗粟、新竹等地,這里面有七成左右是本省人中的閩南人,他們大多數支持民進黨。外省人與客家人基本上是支持國民黨的,原因是外省人受到閩南人的排擠,而客家人又受到閩南人的迫害。這亦解釋到民進黨為何在歷次的選舉中,均挑起族群斗爭、省籍矛盾。
這亦牽涉到第三個問題:中間之界。所謂中間,是指為數略過半數、非統非 “獨”,非國民黨亦非民進黨的中性或中立的中間選民。假若這條界線略向民進黨傾斜,民進黨便勝出;但假若國民黨想勝出,這條界線,就需要向國民黨大幅傾斜,因為外省人中亦有“台獨”分子。有小部分外省人為了要隱藏自己的身份,或爭取本省人的好感,有時會表現過度激情,如廖中山等外獨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