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09, 2006

What is Wrong with DPP's Banking Restucture?

金改,就是拚財團的經濟
[From ETToady - 2006/01/08 00:05]

●作者God,北縣永和人,留美碩士,電腦相關行業。


身為台灣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事事因為意識形態,而變得是非不分,許多人用一再用混淆視聽的方法,顛倒黑白,企圖遮掩其私心自用,達到竊國禍民的目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這些年來所實施的金改。支持金改的人,大聲宣傳說金改就是拚經濟?聽到這樣莫名其妙的話,只能讓人搖頭嘆息,這些人不要說拚經濟了,恐怕連什麼是經濟都不懂吧!

試問,全世界有哪個經濟發展成功的國家,是用金融業在拚經濟的?以我們自傲的台灣奇蹟來說,從早期的農業,到家庭手工的輕工業,石化鋼鐵的重工 業,一直到科學園區的科技產業。台灣的經濟拚得起來,無不是因為有正確的產業政策,配合勤勞努力的台灣人民,共同打拚的結果。台灣的經濟發展,金融業從來 都不是重心,只是配角。但是,現在的政府,五年來完全提不出重大的產業政策,只搞了一個金改,這叫拚經濟?這種說法,實在太過莫測高深,令人無法理解。

或許有人會說,拚經濟就是賺錢嘛,金融業也是很賺錢的行業,將金融改革做好,讓金融業更有競爭力,不也可以拚一點經濟出來嗎?這種說法,乍聽之下似乎有理,但只要懂點常識,就知道其論之謬,只能以幼稚來形容。

金融業能單獨存在嗎?讓我們來看看今天以金融業賺錢的國家吧。瑞士靠著金融業為國家吸取大筆國際資金,存入瑞士銀行不但沒有利息,還要付其高額手 續費!因此為瑞士拚了經濟。原因何在?因為瑞士有獨立不可撼動的金融保密體系,就算是瑞士政府,國際組織,都無法跟瑞士的銀行調出客戶往來資料,其客戶資 料的保密程度世界第一;因此提供世界政客及有錢人一個安全的洗錢藏錢管道,吸引國際資金進駐。這樣的條件,台灣有嗎?在台灣,連詐騙集團都能輕易盜取銀行 客戶資料,世界級的資金,誰敢將錢放在如此不安全,風險極高的台灣金融體系?

再來看看其他為母國賺取大筆外匯的國際級銀行體系,這些銀行的母國,不是擁有完全開放及龐大的證券期貨及各種的投資市場,就是擁有強大的產業。原 因無他,資金就像活水,進駐銀行之後不能沒有去處,一定要有投資市場可以流動,不然就會變成死錢,死錢市場中的銀行,不但沒有本事跟國際級的銀行競爭,連 生存都要萬分掙扎。請問,台灣的股市健全嗎?先不要說內線交易,光是股市還有漲跌幅,能吸引多少國際投資?有人會說外資不是也買了好幾百億的台股嗎?這幾 百億如果拿去美國道瓊,恐怕連水漂都打不起一個吧?期貨呢?房地產呢?沒有良好的投資管道,銀行開得再大,請問錢從何來?國際資金為何要選擇台灣的銀行?

大家來看看原本我們看不起的南韓,人家是怎麼拚經濟的?人家拚的是手機,是半導體,是汽車工業,是電腦遊戲,是韓劇,是韓國電影!難道韓國人真的 不懂得搞金改來拚經濟,只會笨到拚產業?或許有人會說,今改就是要跟產業配合,有良好的金融體系,企業才會有良好的資金環境,兩相配合,就可達到拚經濟的 效果。請問,五年來,政府的產業政策在哪裏?沒有產業政策,一個光桿的金改,就叫做拚經濟嗎?

更何況,這五年來的金改,其實應該正名為「金併」,第一次的「金併」,其實就是將許多單獨的金融公司如銀行保險證券等產業,以控股公司的形態,進 行整併。第二階段的金改,就是以大吃小的方式,將這些金控公司變得更大。這樣的結果,只是將國內金融市場被幾家獨大的金控公司壟斷,讓其他的競爭者望風披 靡,新的競爭者也很難出線,變成少數寡頭壟斷的市場。請問這種結局,是拚了誰的經濟?消費者今後在金融市場上,只能跟這幾家超大的金控打交道,變成實實在 在的小蝦米對大鯨魚,完全沒有談判的籌碼,這樣的結局,對消費者是好事嗎?

在第一次跟第二次的「金併」中,最令人痛心的,就是用全民的稅金,來打消銀行的呆帳,以及將國家的資產,偷渡轉移給財團,以逃避國會的監督。支持 「金併」的人,說「金併」之前,台灣小銀行太多,不符合經濟規模,而且呆帳嚴重,常此以往,這些銀行勢必紛紛倒閉,將造成金融風暴。然而,只用全民稅金搞 出的「金融重建基金」,來打消銀行的呆帳,是正確的作法嗎?銀行的呆帳,完全是經營者搞出來的,為何在打消呆帳的同時,沒看到政府向這些呆帳的製造者,查 封其財產,追討其所得,只看到這些呆帳的製造者依然開著名車,住著豪宅,奴僕依然成群,朱門依然酒肉臭,而全民卻必須用稅金來收拾他們所造成的呆帳

或許有人會說,中興銀行的王玉雲不就被起訴重判了嗎?問題是,金融重建基金,只補貼中興銀行嗎?有多少呆帳的製造者沒有被起訴追討及查封財產呢? 所謂冤有頭債有主,為何全民稅金老是變成了政府的冤大頭,拿來補財團捅出來的大漏子呢?啟用全民稅金來保護這些無辜的銀行客戶我不反對,但應該將所有呆帳 製造者追討其所得,才符合社會正義不是嗎?這些,政府做到了嗎?

其次是將國家的銀行,以金控的名義,轉成民銀,表面是增加競爭力,其實是逃避民意機關的監督,將國產轉移給財團!以下幾個金控公司就是最好的例證

兆豐金控。兆豐是由交通銀行及中國商銀所整併而成,交銀是國家銀行自不必說,中國商銀長久以來就是國家對外國政治獻金的機構。因此兆豐可以說根本 就是國家銀行整併,換個名字改頭換面而已。然而交銀的董事長,居然由持股幾百萬的民股小股東鄭深池來出任,真是令人不知所謂何來?更離譜的是,鄭深池岳父 的長榮集團,原本在交銀就有龐大貸款。今天兆豐最大的官股,卻支持一個只有幾百萬元小股東的長榮婿出任董事長,這種瓜田李下之事,居然做得臉不紅氣不喘, 還說是拚經濟?這不是標準拚財團的經濟,又是什麼呢?再來看看國泰世華,董事長由本來要出任國泰金控的副董事長的汪國華出任,世華官股佔26%,雖然汪國 華原來就是世華銀行董事長,最後由一個跟國泰關係如此良好的人擔任國泰世華的董事長,由更名為「國泰世華」而非「世華國泰」,再看看世華銀行內所有標幟幾 乎全部改成國泰系列,不難看出其中巧妙之處。其他台新金控的總經理謝壽夫出任第一金控董事長等等,這些拚的,難道不都是財團的經濟嗎?

「金併」的支持者說,為因應 WTO 外資銀行的衝擊,這樣的「金併」是必要的。我前面說過,政府對金融業及投資市場的黑手不放鬆,沒有明確良好的產業政策,把金控養得再大,除了讓國內金融市 場出不了新的競爭者,寡頭壟斷宰制國消費者的效果外,也招攬不到國際級的資金,更拚不過國際級的銀行。這樣的「金併」,除了拚財團的經濟外,沒有其它!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