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信昌
任何社會都需要有創業興利的打拚幹勁,也需要有照養護持的機構設計,在台灣我們何其有 幸的兩者都有。
醫界受敬重卻頻傳弊端
受到日據時代鄉紳仕族的傳統影響,優秀的青年學子總以報考醫學系為最高榮耀,而病患也對醫療人員敬重下,醫技人才的供應充沛無虞。再加上 各式醫藥技術的引進更替,早在每人國民所得還不到6千美金的70年代,台灣就已架構出全民健保的雛形。在整合軍公教和勞農保的最終一里路時,也在朝野有志 一同的推力下,順利開展全民健保的新頁。
從國內到海外,過去40年來認真打拚的台灣企業,只要有生財的機會總是全力以赴,水裡來火裡去,背負著各種政局變動的風險,甚至於台奸、 台灣之恥的無理罵名,一步一腳印闖蕩出台灣在國際價值鏈的生產份量。他們胼手胝足的在每一次機會的浪頭上奮勇向前,藉著對生產資源的掌握,和同業間觀察揣 摩下,總能以有效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良率的管理突破,逐步走向高端技術和資本密集的產業上游。
然而備受敬重的醫療界,卻在全民健保的滋養倚重之下逐漸變調走味,最近衛生署楊署長沉痛指出種種弊端,不論是給付申報不實、偽造檢體病 歷,或是將救命搶時間的急診部外包經營,成為多家院所集體共用少數醫師的收治中心,醫院也從懸壺濟世的崇高地位,化身為包租公、賣場和營利場所,更不用提 變本加厲的採購退佣等分紅陋習。
這幾年下來,醫療公關似乎進步不少,遲到早退或是醫療糾紛的處理都有改進;醫院診間也裝修得美輪美奐,但醫療界卻少了點倫理自持的相互期 許。一些生產線上的管控概念,像是論件計費,或是論件計酬,輕易被導入運用,好處是有提醒醫護人員做全力衝刺的帶動效果;但壞處則是忽略整個醫療過程其實 是連續相關的。
當表面作為比醫療成果還被看重,類似沖洗傷口做消毒的動作耗時又不賺錢,縫針美容或是回診換藥卻可以增加收入;而病患也因為擔心醫師診斷 的正確性,在自保的概念下四處問診。在這當中,每個人的低度預期都一一實現??醫師的治療成效不必求太好,反正醫療責任又不易認定;病患四處問診買安心; 醫院不斷擴充診間設備,找理由投資和外包。最終則是健保開支不斷上升,醫護人員的專業倫理終究也抗拒不了績效管理的壓力。
醫界績效管理不如台商
戒嚴時期的台灣,貿易管控與金融借貸等非法不當,曾經造就出一波波離台出走的反骨商人。為什麼同樣的商業機制落在台商身上時,所看到的是 奮勇向上的動能?而他們的產出所得,和在海外加工用料的對台需求,透過運送依然可以與台灣互惠貢獻。
但同樣的績效管理用在醫院時,卻變成弊端叢生。其實在種種制度化的不公平之下,年輕一代的醫護人力早已萌生不如歸去的念頭,紛紛進修報考 國外的醫護證照,畢竟一技在身,天下之廣任我行。
推動二代健保潛藏的問題還很多,也急不得,但是人心思變下的醫療人才斷層,卻要多擔憂。如果等到年輕世代的醫療人才流失,醫界傳承也出現 缺口時,全民健保可就會變成是「漸漸不保」了。
( 作者為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副教授 / 轉載自中國時報 / 7.18.2010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